經絡系統(tǒng)
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,是臟腑與體表及全身各部的聯系通路。經絡學闡述人體經絡的循行分布、生理功能、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的相互關系,是針灸學的基礎,也是中醫(yī)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經絡理論貫穿于中醫(yī)的生理、病理、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。經絡系統(tǒng),包括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、十二經別、十五絡脈、十二經筋和十二皮部。
1.十二經脈
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(tǒng)的主干,內屬于臟腑,外絡于支節(jié),將人體內外聯系成一個有機的整體。十二經脈按其流注次序分別為手太陰肺經、手陽明大腸經、足陽明胃經、足太陰脾經、手少陰心經、手太陽小腸經、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陰腎經、手厥陰心包經、手少陽三焦經、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。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(tǒng)的主體,故又被稱為“正經”。在內部,十二經脈隸屬于臟腑;在外部,分布于四肢、頭和軀干。
2.奇經八脈
奇經八脈,是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的經脈,包括督脈、任脈、沖脈、帶脈、陽蹻(qiāo)脈、陰蹻脈、陽維脈、陰維脈。它們的分布部位與十二經脈縱橫交互,對其余經絡起統(tǒng)率、聯絡和調節(jié)氣血盛衰的作用。督脈行于后正中線,任脈行于前正中線,任、督脈各有本經所屬穴位,故與十二經相提并論,合稱為“十四經”。
3.十二經別
十二經別,是十二經脈在胸、腹及頭部的內行支脈,從十二經脈另行分出,深入體腔,以加強表里相合關系的支脈,擴大了經脈的循行聯系和經穴的主治范圍。十二經別一般多從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經分出,分布于胸腹腔和頭部,有“離、入、出、合”的分布特點。從十二經脈分出稱“離”;進入胸腹腔稱“入”;在頭頸部出來稱“出”;出頭頸部后,陽經經別合于原經脈,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經脈,稱“合”。
4.十五絡脈
十五絡脈,是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及軀干前、后、側三部的外行支脈。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,再加軀干前的任脈絡、軀干后的督脈絡及軀干側的脾之大絡,共十五條。十二絡脈在四肢部從相應絡穴分出后均走向相應表里經,起溝通表里兩經和補充經脈循行不足的作用;軀干部三絡則分別分布于身前、身后和身側,起滲灌氣血的作用。
5.十二經筋
十二經筋,是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,其分布范圍與十二經脈大體一致。作用是約束骨骼,活動關節(jié),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,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勢。
6.十二皮部
十二皮部,是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皮膚部分,屬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散布部位。皮—絡—經—腑—臟,成為疾病傳變的層次;而臟腑、經絡的病變也可反映到皮部。因此,通過外部的診察和施治可推斷和治療內部的疾病。臨床上的皮膚針、刺絡、貼敷等療法,就是皮部理論的應用。